許多人都同意,基金其實是一項中長期投資,所以投資人跟基金公司理應維持長久、互動的關係,那麼,對於那些選擇只成為基金公司泛泛之交的投資人來說,會有什麼損失?

基金投資人跟基金公司之間,是單純的基金商品買賣,還是能發展出更長遠、互動的信任關係?如果基金公司不只是「販售基金」,還有哪些資源等待投資人去主動挖掘?

事實上,與基金公司接觸、聯繫並不困難。無論你之前是在基金公司買基金,或是在銀行通路買基金,都有權利直接打電話到基金公司,由基金公司的客服部門或是行銷部門為你解答投資、市場上的疑惑。除了直接打電話之外,基金公司的網站上,也有很多資料可參考。一般而言,基金公司會固定提供基金投資人投資日訊、週報、月報,內容涵蓋對於市場的看法與展望,以及基金經理人操盤的策略與方向。這些資料完全公開,就看投資人願不願意主動挖掘、耐心閱讀。

剛開始閱讀這些硬梆梆的資料,往往會覺得難以理解、無法消化;但是,只要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問,這是投資人的權利。舉例而言,基金公司的市場評論資料中,常常會出現「樂觀」、「審慎樂觀」、「買進」、「持股續抱」等等字眼,乍看之下千篇一律的字眼,背後代表什麼意義?

單就字面來解讀,「持股續抱」的態度已偏向保守,解釋成白話文,就是「已經投資的人可以繼續持有,但空手的人此時不一定適合進場」。若投資人更認真,追蹤基金公司每一期的市場評論,則能更明顯看出市場趨勢;例如,當基金公司對市場的看法從之前的「樂觀」變成「審慎樂觀」,從「買進」變成「審慎找買點」或是「持股續抱」,都意味著對市場的看法從積極轉趨保守。

除了用字遣詞之外,投資人在搜尋、吸收基金公司提供的市場評論時,也別忘記,基金公司畢竟是營利機構,對於市場是偏正面、或是偏負面解讀,通常會跟該公司有無發行相關基金產品相關。也就是說,同樣是評論新興亞洲市場的走勢,最近準備募集、或已經發行新興亞洲市場基金的A公司,跟沒有發行新興亞洲市場基金的B公司,A公司肯定會比B公司更樂觀積極。

再舉個例子,X公司非常擅長股票型基金,Y公司則專長於債券型基金,儘管債市行情再好,投資人恐怕也不容易在X公司的網站上,找到建議買進債券型基金的評論,反之亦然。這就是為何會建議投資人不只要主動到基金公司網站蒐集資訊,更應該要多看不同基金公司對於市場的看法,綜合各家看法後,才容易得出較合理、不偏頗的結論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teamfun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